close

假日的午後,和友人在博物館的咖啡廳小坐,挑高的屋頂、巴洛克的列柱藻飾,置身其中,頗有異國悠閒的情趣。突然間老婆的電話響起,說著說著把電話轉給我,原來是她妹妹打來,說念小五的強尼在問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,是什麼意思?電話中我告訴強尼說,對某一件事,有時候自己並不懂,但因為怕被人笑,而假裝自己知道,這是一般人的毛病。但孔子告訴我們,知道就說知道,不知道就說不知道,這才是一個懂事的人,也是對知識正確的態度。 

 

小強尼聽完對她媽說,uncle Jason是聖人。小朋友的讚美總是很大方的給予,但他可能不知道,所謂“聖人”在現代恐怕不是尊稱,而是帶有些許揶揄嘲諷的味道。後來我自我反省,我當時不假思索就立刻回答,是否也犯了不懂裝懂的毛病呢? 

 

於是這二天我又對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這句話思考一番,覺得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,卻有很多的面向可以加以延伸和玩味。這段話出於論語為政篇,子曰:「由(子路姓仲名由),誨汝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,從字面上看似乎提醒子路,別不懂裝懂,但我覺得孔子要說的不僅止於此。我們知道孔子因材而施教,子路是個行動派,課堂上只要聽到孔子說了什麼道理,下了課馬上就去實踐。然而知識往往需要經過思考和內化,才不會看到黑影就開槍、或畫虎不成反類犬也。宋儒張載認為治學要「於不疑處有疑,方是進矣」,這就是孔子要子路下的功夫,去反芻所學到的知識,同時在內化為己用的過程中,如果產生疑惑,也要敢於發問,不要怕沒面子,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。 

 

同時孔子認為,人也不能想太多而不行動。我們看論語公冶長篇的一段話: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子聞之,曰:再,斯可矣。」,凡事經過再次思考即可行動,太過瞻前顧後反而錯失時機。結合上述二則孔子的言論,正好為「知行合一」做出了說明及準則。

 

拜google和維基所賜,現今知識的取得相當容易,很多人(包括我)不免有現學現賣、道聽塗說的情事發生。如果只是做為聚會中的八卦趣談還好,怕的是有人以訛傳訛、誤導大眾;更可恥的是,假借神道或專家的外衣,鼓其如簧之舌、操弄他人於股掌之間,以鄰為壑遂其私欲,那就天理難容了。

 

有鑑於此,我對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這句話,做了新的解釋:世道敗壞,聰明人看得出別人葫蘆裡賣什麼藥,不會隨便買來吃壞肚子;若不幸被人出賣也就罷了,有的還幫人數錢,那就真是個大笨蛋。江湖風波險惡,具備辨明真假和洞悉人性的能力,才是智者。

孔子也對洞悉人性提出過看法,提供大家參考。論語為政篇,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!人焉廋哉!」,大意是說,先看他做了什麼,再了解他的動機,最後觀察他是否心安理得,一個人終究無法掩飾啊!我們看孔子說了二次人焉廋哉!可見他對自己這套識人術是很得意的。

 

而且,「子不語怪、力、亂、神。」,簡單說,孔子不妖言惑眾。

最近彰化不是發生了日月明功事件嗎?我們可以想像,這樣的造神運動,在幾千年前孔子的時代,只會更多更容易。孔子大可以把自己神化,但他沒有,這一點最讓我敬佩。他的道理很像老生常談,不花俏但實用。你看我光是對小強尼解說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,就被強尼說是聖人;然後這段話又進而啟發我新的思維,真的是大哉孔子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ny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